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索罗斯与泰国金融危机》

                                              --九七年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十九章:成功之道

第二节 索罗斯的全融谋略

    向人们展示最不为人所体会的投资思维。

    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总是不完善的。o在其后来才畅销一时的《点石成金》(The
Alchemy  Of  Finance)一书中,索罗斯第一次就其在投资活动中所凭借的基本构架大发宏
论,他暗示,在其只靠大脑挣钱吃饭的生涯中,这本着实令人晦涩难懂的书是一个了不起的
突破。索罗斯一再声称,《点石成金》一书是他毕生心血的结晶,当所有一切看起来都无可
救药的时候,思想就成了其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了。

    索罗斯耗尽心血所构思的那些想法使得每一个人都大感困惑不解,实际上,他的主题思
想就在于,我们对于生活其中的这个世界的理解从根深蒂固的层面上看,是相当不全面的。
为了做出决策而需要了解的局势,实际上又是受到这些决策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在参与某些
事件的人的期望值与这些事件的实际结果之间,存在着不可改变的差异。有时,这类差异过
于微不足道,人们几乎可以视而不见;然而,在其他情况下,这种差异却又是如此之大,以
致于能够成为确定事件过程的关键因素。在索罗斯看来,他的这种想法可不是那样能轻易地
加以表述的。

    索罗斯宣称,要总结他那些貌似深奥的想法,用几个词——确切他说,就两个词——就
已绰绰有余,即:不完全理解(英文:Imperfect  Understanding)。后来,索罗斯在其传
记中曾说过,其实,即使是这两个单词也还不足以真正表白他的全部想法,因为,非完全性
不仅涉及到人们的理解能力,也还事关人们身处其中的事件的动态以及所努力寻求弄个水落
石出的现实世界。索罗斯似乎有点故弄玄虚,他扬言,现实可是一个让人捉摸不定的靶子,
人们的理解过程本身也会对它产生影响。

    一方面,现实可以在人们的思维领域得到某种反映一一一这是人类认识事物的机能;另
一方面,人们还会做出可能会对现实产生影响的决策。这些决策倒也并非基于现实,而是建
立在人们对于现实的理解基础之上一一一这一点索罗斯将其称之为人的参与机能。这两种机
能相互对立,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又能相互影响,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采取了双向反馈的机
制形式。

    索罗斯显然是借用了法国语言的文法特色。他采取了反身动词的结构,这种动词的主语
和宾语都是同一个词,其中“反射”这种说法和“反映”一语也有点关联,但却不能与生理
意义上的反射混为一谈。

    《点石成金》一书涵盖了索罗斯那些让人百恩不得其解的思想的全部,他有理由认为,
该书是其思想领域中一项最了不起的成就,因为“我试图表达了反映的想法,这对于我进行
市场行为分析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然而,索罗斯也承认,他这种反映理论的陈述也是不完
全的。

    《点石成金》一书最初几乎没有销路,令出版公司一筹莫展,索罗斯将这种状况的原因
归结为“没有几个人弄得懂我正在试图说些什么”。当然,索罗斯也获得了某些意料不到的
收获,“多少能够让我心满意足了一番。”例如,他与斯但莱·德鲁肯米勒的邂逅,就是后
者在拜读完这本书之后找到他的;还有保罗·根德·琼斯,此翁就曾三令五申,谁要替他做
事,就得首先阅读完此书,并且还得弄明白索罗斯说了一些什么东西。

    然而,索罗斯终究给他的那部宏论带来了好运气。当他在美国家喻户晓之时,《点石成
金》一书还真被当成一回事了。居然成为当时美国的畅销书之一,各大传媒纷纷炒作,一些
学术团体还专门举办各种研讨会。在出版公司的仓库里,原来堆积如山,几乎形同废纸的
《点石成金》一夜之间价值连城,各书店之订购单雪片般飞来,令公司头头们大喜过望,眉
开眼笑。

    索罗斯从知识界获得了某种反馈,暴露了一些存在于他的那套理论中的不足之处。“眼
下,我终于意识到了在使用某些字词,甚至于‘反映’这一术语过程中,很不严谨的举措比
比皆是。我既用它去描述存在有深思熟虑的参与者的事件的架构,也用它去描述某些特别事
例。其中,双向反馈机制是一种导致失衡的方式,既中断了事件的程序,又破坏了参与者的
观点。”

    索罗斯认为,其理论的第一要义就在于观察事物的方式,一种普通理论总有其放之四海
而皆准的有效性。第二要义则是一种仅仅只是偶尔间歇才会发生的现象,然而,当它出现
时,却能创造历史。

    就索罗斯普通意义上的反映论而言,本质上,它与有头脑,明察秋毫的参与者的角色相
关联,当然,也涉及到他的思考与他所参与事件的关系。索罗斯相信,一个深思熟虑的参与
者实际上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因为他需要去理解局势,不幸的是,他本人就是其中的一个
角色。从传统角度来看,人们把理解这一行为看成是本质上十分被动的一个角色,而具体参
与则是一个积极角色。事实上,这两个角色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就使得参与者不太可能
在纯粹或完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任何决策。

    古典的经济学理论假设,市场参与者是依照充分完全理解事物的基础而从事活动的。这
个假设在索罗斯那里是站不住脚的。参与者的思考影响着他们参与的市场,而市场行为也反
过来影响着参与者的思考。这些人不可能得到对于市场全部的知识,因为他们的思维永远影
响着市场,市场反馈也会永远波及他们的思维。这就会使得对于市场行为的分析比起如果能
够全盘了解的假设站得住脚的那种情况,要难得多。

    索罗斯惯于向美国的经济学界发出各种挑战,他扬言,“经济学理论需要进行根本性的
再思考,”因为在经济运作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种在很大程度上仍元人间津的不确定成
分,没有任何门类的社会科学能够指望获得与自然科学相提并论的无可非议的结果,经济学
也不例外。所以,索罗斯宣称,对于思维在影响事件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人们必须采取一
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索罗斯的理论认为,人们习惯于将事件看成是一连串的事实;一个系列伴随着一个系
列,永无止境,没完没了。当有头脑会思考的参与者进入局势之中,事物的环节并不会将事
实直接联系上事实,而是将事实与参与者的思索连为一体,然后又将参与者的思索引向下一
系列的事实。

    要了解参与者扮演的角色,索罗斯宣称,必须首先弄清楚,参与者的思路不能深陷于具
体事物当中而不能自拔,参与者也还得考虑其他人和他自己的思考。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一
些捉摸不定的因素。换言之,此时参与者的思考就不再与事实保持一致,但却可以在影响和
塑造事实方面起到某种作用。思考和事实不仅有所出入,而且参与者的认知力和实际情况之
间也会存在差距,更不用说参与者的盘算和实际结果之间的误差了。索罗斯认为,这种误差
正是了解历史过程以及金融市场动力的关键所在,他宣称,错误观念和举止失误在人间万事
方面所起的作用,一如变异在生物学领域所起的作用。

    索罗斯十分着重他的那套反映理论,并极力加以宣扬,上述想法就是他自我标榜的核心
概念。他承认,这种概念所产生的影响非同寻常,而这些影响对于旁人未必重要,对他却意
味深长,他的一切都来源于此。

    索罗斯觉察到他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观点,与芸芸众生所持的流行看法,在许多方面都大
相径庭。

    其中一个的广为流传的看法是,金融市场始终处于均衡状态之中,只是其中存在有各种
差异,事物的结症就在于市场并非天衣元缝,其性质有如随机扩散一样,到头来还会受到其
他随机事件的影响。索罗斯曾对这种看法口诛笔伐,认为看法错误的来源就在于错误地套用
了牛顿物理学中的原理。

    索罗斯认为,出现差异本源自不完整的理论,金融市场的实质之一就是市场参与者的认
知力与实际情况存在多重隔阂,有时这种差异尚可视而不见,但有时人们却必须考虑到这种
差异,只有这样,人们才会弄明白事情到底是怎样发生的。

    在金融市场中,这种状况可谓司空见惯,见怪不怪,它们通常都以大起大落的顺序呈现
在人们眼前,虽然,并非永远都是这样。索罗斯所提及的这种大起大落不是均衡对称。加速
的过程是渐迸式的,随后才以灾难性的逆转到达事物的高潮。在《点石成金》一书中,索罗
斯提及过一些事例,其中包括20世纪60年代的企业集团化浪潮;堪称经典案例的房地产投
资信托基金问题;源自70年代,后终触发1982年墨西哥危机的国际借贷浪潮,等等。索罗
斯不甘寂寞,一夜之间就炮制了一套关于外汇汇率自由波动的理论,外汇汇率易于狂升狂
跌,但总算还能相互抵销。索罗斯在书中也还讨论过一些并不单纯的情况,例如在20世纪
80年代席卷全球的收购企业大风暴。在这些例子中,风行一时的偏见和盛极一时的趋势之
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反馈的作用机制。当然,这些事例在某种意义上都是经过特殊挑
选过的,在任何连续的事件中,都有很长一段时期,相互之间的交互作用相对而言是微不足
道的。

    这一点,索罗斯在其《点石成金》一书中并没有十分明确的表述。他用“反射”这种表
述方式来说明双面性的交互作用,以及存在着这种交互作用的事件的结构。索罗斯虽然意识
到了他所借用的“反映”一词给他所带来的诸多不便,但是他却不敢抛弃这种说法,因为那
有可能会导致其整个引以为豪的理论解体与崩溃。

    在所谓的通常情形下,思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别并不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其间也
有别的力量在起作用,能够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其中部分原因是人们能够从经验当中获益
菲浅,另一原因则是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改变或塑造社会。这就是索罗斯惯称的准平衡
状况。

    然而有时人们的想法和现实距离很近,只是不会最终完全合二为一,索罗斯将此称为极
不平衡状况。这种状况又可以分成两类,其一是所谓动态失衡。当动态失衡的状况发生时,
广为流传的偏见和占据主导地位的潮流相互强化,直到两者之间的差异扩大到足以导致一场
灾难性大崩溃的地步;其二是所谓的静态失衡,其特点在于极端僵化、极端教条化的思考方
式,加上极其僵化的社会局势,但双方都不会出现变化,因此各种陈规教条与现实之间的距
离一直都很大。假如社会出现了变革的迹像,而各种教条却不相应地进行调整,那么,即使
这些变革的速度十分缓慢,思维与现实之间的鸿沟也会愈来愈大。这种局面可以延续很长时
间,为人们所耳熟能详的事例就是前苏联。相形之下,前苏联解体则可视为一个动态不平衡
的实例。

    索罗斯把动态失衡和静态失衡视为两个极端,而准平衡则是介乎两者之间的一种状况,
索罗斯喜欢把三种状态比拟为物质的三种物理状态:气态、固态和液态。这三态性质相差泅
异。以水为例,水在这三种状态中都有不同的特点。相同的原则在市场参与者的思考方面也
可适用,在正常状态下,索罗斯认为,他所称谓“反射”的双向反馈机制并非必不可少,相
反,倒是可以置之不理的。然而,当这些人趋近或达到所谓极度失衡状态时,反射就变得重
要了,大起大落的场面就会接匠而至。

    索罗斯认为,区别准平衡和极度失衡两种状况,对于投资者来说极其重要。然而,索罗
斯又说,两者之间的分野十分模糊,常常有一些力量和势力,将人们投入到极端失衡的状态
中。尽管存在有某种抗衙力量与之对抗,而且抗衡力量一般都能如愿以偿,然而,在某些情
况下,这种抗衡力量也会抵挡不住,于是就会发生改朝换代或革命流血之类的变化。生性好
斗的索罗斯对这类情况自然深感兴趣盎然,但是,他又承认这并不能说明他已经掌握足以清
晰地解释或预测这种情形的成熟理论,他还只是处于摸索阶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