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索罗斯与泰国金融危机》

                                              --九七年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节 静江暗流

    抵达美国不久,索罗斯通过在伦敦的一个同事找到了工作。他打电话给F·M梅叶公司
的一个伙伴,为索罗斯说情,索罗斯便成了一名套利商。虽然在朋年代,套利己成为最火爆
的金融赌博形式之一,但是,在30年之前,它却是非常萧条的。没有人愿意投入大额股
份,以期从公司的接收股中赢利几百万美元。这种赌博性投资到80年代才风行。在生活很
单调的50年代,像乔治·索罗斯这样的生意人,只能通过小心翼翼的研究,利用同一种股
票在不同市场的微小差价,通过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来赢利。

    那时,索罗斯成了一个分析家,给美国的金融组织提供有关欧洲证券市场的消息和建
议。不出他所料,华尔街地区几乎元人对此感兴趣,更不用说对欧洲投资倾向有什么高明的
见解了。50年代还远非全球通货贸易时代,远非美国投资者感到大洋彼岸有钱可赚的时
代。那时,欧洲人只同欧洲人打交道,美洲人只同美洲人接触。这种地方观念使索罗斯有利
可图。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西欧经济造成巨大破坏,现在已开始慢慢恢复,这给索罗斯助了一
臂之力。

    索罗斯是他那个时代的先躯。“乔治在30年前做过的事情到近10年才流行起来。”斯
但莱·德鲁肯米勒说,从80年代以来他一直是索罗斯的得力助手。

    “在60年代初,人们对欧洲证券市场一无所知,”索罗斯面带微笑,回忆说:“所
以,我得以把我所想得到的利润寄希望于我所紧随的欧洲公司。这真是瞎子给盲人带路。”

    在那时,索罗斯会遇到并同一个有欧洲背景的人结婚,这毫不奇怪。在美国,他初来乍
到,认识的美国姑娘也很少。在紧邻西安普顿的长岛的科古,他遇到了德裔安娜莉,他的未
婚妻。1961年他们结合了。索罗斯仍然在F·M梅叶公司工作,和妻子住在一个小套间里。
(索罗斯夫妇在1978年分居,三年以后离婚。他们生有三个子女。1983年,索罗斯再次结
婚。新娘是苏栅·韦怕,比他小25岁。他们在南安普顿举行了一个非宗教婚礼。后来,在
1985年,苏珊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格利高里——使乔治第四次做了父亲。1987年,第
二个儿子亚历山大出生。)

    1959年,索罗斯进入维特公司,继续致力于欧洲证券。幸运的是,维特公司是美国少
数几家从事海外贸易的公司之一。索罗斯仍然是华尔街地区的一小撮套利商人之一,在伦敦
和纽约之间进套利活动。

    1960 年,索罗斯第一次对外国金融市场进行了成功的洗劫。索罗斯意识到:由于公司
的股票和不动产业务上涨,德国阿利安兹保险公司从它的资产价值中贴现,抛售股票。他写
信给其他人要他们向阿利安兹公司投资。摩根担保公司和德雷福斯公司都很欣赏他的观点,
并且购买了大量的阿利安兹公司的股份。阿利安兹公司的董事们很不高兴,他们结维特公司
索罗斯的上司写信,说索罗斯得出了错误结论。实事上,他没错。阿利安兹股票的价值翻了
三倍。索罗斯名声大振。

    即使在1961年1月,约翰·肯尼迪新政府就职以后,索罗斯仍期望能有好运降临。但
事实证明,对于年轻的索罗斯来说,肯尼迪是一个严重的绊脚石。肯尼迪修改了利润平衡
税,主要就是阻止美国投资者购买外国股票。对索罗斯来说,政策的转变如同地球爆炸。

    但是,这还不足以把索罗斯打发回国。1961年12月18  R,他自然而然地成了美国公
民。他仍然呆在美国。

    那时,索罗斯已经33岁,他仍然在成为一个哲学家还是一个投资者之间摇摆不定。肯
尼迪的政策给索罗斯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去做他似乎是最喜欢的事情——思考和写作关于人
生的基本问题。

    从1961年开始,索罗斯把傍晚和周未都用在了《意识的重负》书稿的写作上,他希望
通过对手稿的千锤百炼地修改,能找到一个出版商。这种经历比坐下来写第一稿更令人困
惑。终于,在1963年,他把手稿寄给了卡尔·波普。赢得这位大师的赞同将是索罗斯值得
夸耀的事情。能赢得著名的波普的赞同,似乎是向出版这本书迈出了一大步。

    虽然波普己回忆不起索罗斯何许人也,他仍然对手稿作出了热情的反应。然而,当这位
伦敦经济学院的教授弄清楚索罗斯来自于共产党人统治的东欧国家时,波普曾一度表示失
望。他还认为索罗斯是个美国人。这位哲学家感到十分激动,没有经历过极权统治的人,竟
然能理解他所谈论的东西。波普发现索罗斯是个匈牙利人,并且直接地接触过纳粹党人和共
产党人。他对索罗斯的手稿没有再进行过多的思考。他鼓励索罗斯继续考虑他的观点。

    索罗斯从来没有承认,是什么原因使他决定再次搁置他的写作计划。不过,波普对他的
手稿的冷淡的反应,可能影响了他,于是做出了这一决定。

    对索罗斯来说,写作该书是他喜爱的一项工作。他从没有透露他是否将这些手稿给过某
一出版商。无论如何,他说过他觉得这本书缺乏深度,因此,就从没有出版。

    因而,索罗斯又回到华尔街地区继续赚钱。但是,缨斯并没有完全抛弃他。随后几年,
他以这本小小的未能出版的书的思想为主要观点,写成一本书真的出版了。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