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大师的投资之道>>人物经典
到台湾投资
1971年,邱永汉应惆刊现代》之邀而写自己的半生记,题名俄的赚钱自传》。当他写完半生记,开始出版自选集的初秋,国际社会发生了一件举世瞩目的事件:台湾当局突然退出联合国,联合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推一的合法政府。台湾的股票惨跌,地皮和房屋没有人买,相反美元对台币的比价从公定价1美元兑40元暴涨至52元。经济的不稳导致居民发生动摇、民心不安定。正在这时,台湾当局派使者来到他住处,劝说他回台湾,其片意是为了稳定呈现浮躁的台湾民心,发挥镇静剂的角色,毕竟邱永汉是日本言论界以及产业界有信用的人,邀请他回台可以发挥"名人效应"。台湾当局看到了这一点,使者"三顾茅庐"力邀他返台。·面对人生转折关口的去留问题,邱永汉再次面临考验。了解他过去的人都知道,19n年Z月28日台湾爆发"二二八事件"时,邱永汉曾公然背叛台湾政府,向联合国投书反映国民党的血腥暴行,当事人一旦被逮捕必定被枪毙无疑。自此以后,他就不能再度踏上生他养他的故乡,虽然是年轻血气方刚时所做出的事,不过骷子既已掷出就不能收回,中途也木能泄气、示弱,只有认命地继续走完自己的人生。如今他虽在事业上取得了一些成功,谁又能预测他返台后的命运呢?后来的事实证明,邱永汉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是具有远见卓识的,至少在两个方面建立了他的经济理论,这在他的诸多著述中都有详尽的阐明。
第一,先见之明是开拓者必须具备的秉性。不过,即使有先见之明,如无实践能力,就只能是动口舌之徒。因此,必须培养出能把自己的意念立即付诸行动的习惯。当然在付诸行动前,必须思考清楚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能造成今后的新潮流。答案如果是肯定的,他认为必须具备:(一)对世界的动态怀有好奇心;(二)拥有问题意识,发挥观察力;(三)对变化具有敏感的反应;(四)强烈的想像力等特质。
邱永汉没有顾及个人安危,毅然作出了率领投资访问团前拄台湾的决定。因为,“日本正面临着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因此像日本国内任何地方生产都不划算的零件制造业,应转移到韩国或中国的台湾去比较好”。“买台湾的股票,现在购买,然后忘记立约存在而放置起来,放久了必定能赚钱。不过以备万一,请购买[000万日元以下。”后来的事实证明,当时台湾股票的平均指数只有600点到700点之间,但是1993年已上升到12000点(指台湾股价最高点)。其实知道内情的人都了解,台湾的股票不仅分红额高,而且配股也多,经济发展又处于成长期,即使股数增加、股价上涨10倍都不足为奇。谈及实践,他力主培养出对思考的事情立即付诸实践的习惯。他认为这是成功者的首要条件。譬如,当他开始投资地产时,发现了一个规律:土地涨价时,金钱并不是升值,反而是贬值,买同样的地产往往需要花更多的钱。由于土地数量有限,对土地的需求又不断增加,这样依靠存钱去买地恐怕来不及。不过一般来说,货币时间价值的存在使土地的涨价比支付利息的部分更快。因此,只要能设法周转资金,负债买地,利用财务杠杆必定能取得利益,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这是生活中的财务管理学。他在东京涩谷兴建小型大楼时曾体验过这种情况,其结果是确信借助贷款的力量来投资地产最有效率。后来,他大举进军房地产市场,资金筹措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这一原则。即便如此仍有不少人对他的想法提出异议,以至错过了投资地产的时机,减少了上亿日元的财产。
第二,今天不行并不代表永远不行,认为可行就要全力以赴。
在邱永汉看来,在某一时期被认为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也经常在地球运行中不知不觉间而变为可能,因此不必太早悲观。尤其是政治环境,大多数人认为肯定不行的事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许会在某一刻价值观一瞬间就改变过来。1972年返台时,邱永汉压根就没能想到今生还能踏上这片土地。曾经负责逮捕叛乱犯的调查局局长前来机场迎接他。不久,当他以经济考察团团长名义抵达台北,经济部部长孙运督也前往机场迎接。面对如此隆重的欢迎仪式,邱永汉不禁感慨万平。身历昨天是卖国贼今天是爱国者①时代变迁,让人深感到昨天认为不行的事情,并不代表永远不行豁出生命力争的东西只要时代改变,一切都会变成一种常识。无论何时,世界都不会永远停留在同一阶段。
谈到后者,邱永汉真是现身说法,并以实例全面阐述了自己①主张。凭自己一代光景完成了大事业而发达的人,大概都带有几分逞能的性格,可以把他们归类为乐天派。他们大多性格开朗活泼,不去看世界的黑暗面而只看光明面,遭遇挫折也不气馁,对未来充满希望总相信有~天会重现万里晴空。这种人下决断快,月作出决断后立即付诸行动,认为可行就全力以赴,当然在行动上他们要付出比别人多出几十倍的工作量。“付出总有回报”,这气话可以对他们作出最准确的评价,这其中最关键的要属“全力以赴”。
从另一方面讲,事业有大小,任何事业并非一开始就从大规模起步。依事业种类之不同,有些事业从小规模开始运营,有些事业则必须达到一定规模。事业能否成功,能否赚大钱,并不是取决于有没有资本(当然资本是条件之一),而是各种条件是否能够配合。真正的成败关键乃在于经营事业的人,而不是钱。例如服务业或流通业,这类行业需要时间吸纳顾客、奠定基础。假如刚开业时顾客稀少,呈半开半闭状态,自然会让人忧虑能否持续下去。有些人在这种状态下灰心丧气,早早歇业;有些人则趁此背水一战,努力寻找挽救生意的种种手段,工夫不负有心人,一旦他们抓住机会,往往能创造许多奇迹。有些人思考事业不顺利的原因,有所谓地点不好,顾客层面不广或店铺的装横欠佳等不少因素,就是不知道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大凡引导事业走向成功之路的人,在说与做上都是说得少,做得多,随时都在思考如何做才能吸引顾客,然后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认为可行便全力以赴。邱永汉对此体会颇深。
另外,邱永汉还认为任何事业都需要逐渐累积成果而耐心守业。俗语讲“在石头上坐着等上三年”,就是表示这种努力大致需要的时间。所谓三年,是指经过三年仍然没有眉目的事业,最好不要再继续经营。反之,一旦经营的事业上了轨道,看得出希望时,就预示着事业发展处于成长期,需要加快发展步伐、扩大规模。一些成功的实业家在决定胜负的阶段,都是专心~意地努力经营这项事业,否则便无法成就大事业。凡是经营事业的大企业家,都喜欢向与自己能力极为接近的事业去挑战,认为可行便全力以赴。例如,假设预定5年内建立500家连锁店的目标,这个人就必须每4天完成设立一家分店。设立一家分店,包括准备期间在内可能要花上两三个月,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几十间分店同时设立。这不仅需要当事人有充足的信心,而且要具备非常高的能力,没有豁出去的劲头和灵活的技巧,恐怕只能承受失败。
根据上述思想、邱永汉选择了回台湾发展的道路。1972年,他正式应邀返台。作为一位著名的投资家,他既没有基础担任政治的中枢,也没有兴趣从事重要任务,只想在实业领域有所作为,为家乡经济振兴做些贡献。为此,他先后15次组织"台湾投资考察团"到台湾考察,参加人数约750个经营者,并在台北中山北路和南京东西路交叉口投资了一栋地下1层、地面10层的"邱大楼"。此外,他在故乡附近台南县新市乡开辟"邱永汉工业区"。接着,为将台湾的农水产加工品卖给日本市场而设立了数处工厂,如在台湾屠宰猪并加以冷冻后输出日本的冷冻工厂和把活的鳗鱼运往日本所必须的包装工厂等。这些工厂的设立在很大程度上适合经济发展的需要,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不过,真正从事这些所谓事业界的工作之后,他深深感到台湾的经济市场化还不够充分,市场经济的思想并不深入人心,特别是那些掌握经济之舵的经济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计划者和掌握企业之舵的经营者。他们基本上主宰着国家的经济运行状况,要想使市场体系更加健全,必须在思想上武装他们的头脑。于是,他再次提笔,在相当于《日本经济新闻》的台湾《经济日报》副刊每周写一篇专栏,并在相当于日本《读者新闻》的忡国时报》家庭版每周写定期专栏。《中国时报》的专栏后来结集出版单行本,叫做《财源滚滚》。另外,《经济日报》的连载也已经出版为《我的意见》、住财有道》、《经济立国》三个单行本。在其他各报刊载的文章以《千里经商不为财》的题名,由另一家出版社出版。截至目前他的著作近300种,普遍受到读者钟爱,是日本、台湾、香港每年畅销书排行榜的常客。作品已有多册被译为各种语言,总销售量超逾2000万册。此外,他每年被邀请在日本及世界各地进行多达200场次以上的巡回演讲,每场一小时的演讲收费高达6万港币。
|